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我”与《修水报》的故事】感谢有你一路同行

©原创 2023-11-07 09:33 修水县融媒体中心  阅读:996 

《修水报》是我结交了数十年的好朋友。

图片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的初中生活是这样的:在学校上课时,听讲、写作业、吃饭、就寝;周末,白天上山砍柴、下地干活,晚上山村还没通电,身心却自由。


少年的心怀有无边梦想,怀有豪情万丈,需要地方驰骋飞翔。不记得从初一还是初二开始,我疯狂地爱上了阅读,毫不夸张地说,家里楼上楼下凡是有字的纸片,我都翻来覆去地看了好几遍。

图片

一个暑假的中午,下屋叔公兴冲冲地拿来一张报纸:“世界无奇不有,照相馆里惊现无头照!”这位叔公当过兵、教过书,有着当时村里最高的本科学历。他爱看书好读报,关注世界风云国家大事,也喜欢猎奇探险、趣闻轶事。他家堂屋的架子上,常年摆着自费订购的《半月谈》《江西法制报》《九江日报》《修水报》等报刊。他手里拿着的报纸,就是《修水报》,他说的故事,就是报纸上连载的小说。趁着叔公与爷爷交流的时候,我接过报纸一口气读完小说片段,也被这离奇的开头深深吸引,就像看了限集更新的电视剧,惹得我坐卧不安。


为了读完整个故事,我常常去拜访这位长者,可看完一期需要耐心等待好几天。在掰着手指头盼望《修水报》到来的间隙里,我一遍又一遍地回忆读过的故事细节,然后顺着作者的思路,借助积累的生活经验,一遍又一遍地在头脑里创作、修改属于自己的故事情节。这种日复一日设计构思的思维活动丰富了我的想象力,锻炼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加工作后,我成了一位语文教师。每次批改作文,我都会挑选一些作品,修改后张贴到墙上,鼓励学生大胆动笔。有时候,我也会紧扣生活写一些文章,启发孩子打开思路。因此,我养成了及时记下生活里的所思所感的习惯。在同事胡老师家里做客,第一次尝到瘦肉炒栀子花,联想到小时候念书用栀子为课本插图添色和有关栀子花的梦境,我写下了《栀子树》;听闻老家鹰山神奇的传说,结合童年四季与山相伴的经历,我写下了《梦里青山》;周末带着学生去登凤凰山,路遇流浪的泰迪,我写下了《登山有感》;送女儿去县一中上晚自习的路上,想起在这里度过的三年时光,那些人、那些事历历在目,我写下了《难忘师范时光》;中秋国庆节来临,想到和弟弟凑钱买月饼送给奶奶的往事,如今国泰民安,人们更重视精神追求,我写下了《记忆里的中秋》……经过反复修改,我的这些作品先后刊登在《修水报》副刊“山谷风”上。每每有作品见报,我都和学生一起阅读,分享那份喜悦。


还记得2017年,我还在白岭镇工作,校长找我谈话,要我担任通讯员工作,负责报道全镇小学教研工作及相关教育动态。我欣然接受了任务,自己买来《新闻报道写作》等书籍,配合学校各项活动的开展,一边搜集素材,一边学习写稿。因为赶稿,我经常坐在电脑前忙到深夜。


在《修水报》上一篇稿并不容易,为了提高稿件质量,减少编辑老师麻烦,我通常在稿子主题确定、题材挖掘、语言提炼上下功夫,再三斟酌每一个标点符号,杜绝出现错别字和语法不通的句子。渐渐地,我与《修水报》的联系增多了。这当中,报社朱修林、孙君、卢金鑫、钟贺燕等老师给予了我很多的指导和帮助。


床头上散发着油墨芬芳的《修水报》,像窗外文峰塔那温馨的灯光,照进我的梦乡,融入我的生活。《修水报》,我的好朋友,感谢有你一路同行。有柔风,有白云,有你在我身旁,倾听我快乐和感激的心。真好!

来源:修水报

责编:卢金鑫   初审:何  琴

终审:梁 睿

《爱上修水》客户端

责编:胡  兰   审核:何  琴

3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