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县很便捷:如果把湖南长沙、湖北武汉、江西南昌连起来,可以得到一个最大边长不到300公里的三角形,三角形的内心到各顶点距离相等,而这个“中三角”的内心刚好落在修水县内。
修水县又有局限:被连片的幕阜山脉环抱,至今未通铁路。
这便是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特殊的区位条件。作为江西面积最大的县,修水如何实现“跳出大山谋发展”?
“我们紧紧围绕‘争当三省九县发展龙头,赢得江西地域大县应有地位’的发展定位,聚焦‘乡村振兴成效走在全省前列’的目标要求,实现生态茶园、高效桑园、健康油园、放心菜园、精品果园‘五园绿色’高质量发展。”修水县委书记郑庆华表示。
苦练内功实现破茧重生
想要吸引“门外客”,首先要把内功练好。修水所在地古称“宁州”,这里出产宁州工夫红茶(简称“宁红茶”)。与注重茶道的“功夫茶”相比,修水的“工夫茶”则更突出加工环节的技艺。
2015年,在意大利米兰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宁红茶捧回“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修水人都明白这次“百年回归”的来之不易。
整整100年前,宁红茶作为中国茶叶的代表拿到了1915年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甲级大奖章”。当时,宁红茶享有“茶盖中华、价甲天下”“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等赞誉。
然而,有顶峰就会有低谷。20岁就参与制茶、如今已经58岁的宁红集团生产部负责人吴新育亲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宁红减肥茶”事件:“一开始这款产品卖得火爆,但好景不长,由于一些成分存在问题被有关部门处理了,宁红茶从此被打上‘问题茶’的标签。”
吴新育没有离开,宁红茶却“接近消失”,他所在的茶厂生产人员从1400多人骤减至20多人。但和吴新育一样,所有的修水人都不甘心,因为宁红茶确实有独到的优势。在漫江乡宁红村一片始种于1972年的老茶园里,漫江乡党委书记樊亚运介绍:“我们这里昼夜温差和湿度差都大,再加上红壤的特性,保证了茶叶的高品质。同时在茶科所的努力下,以‘宁州群体种’为基础选育出了无性系种‘宁州2号’和大叶种‘宁州大叶龙’,丰富了品种类型。”
樊亚运提到的茶科所是创建于1933年的九江市修水茶叶科学研究所,目前,茶科所已经成为集行业主管、科研创新、市场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宁红茶“共享茶馆”,全县900多家名字带“茶”的市场主体齐聚一堂,共谋发展。
宁红茶“回归”的步子一步步迈出,有了推广端来自政府的支持,修水“工夫人”的钻研劲头更足了。宁红茶非遗传承人俞旦华告诉记者,近年来,为避免“大工艺”同质化竞争,宁红茶在原有“萎凋、揉捻、发酵、烘干”核心工艺基础上,瞄准红茶更多回流国内、运输时间大大缩短的新特点,把“小工艺”精雕细刻为“轻萎凋、重揉捻、足发酵”,靶向发力。
就是在这样一群“老家伙”的苦功下,宁红茶“等”来了转机。2011年,修水县委、县政府招商引资,由北京更香茶叶集团对修水茶厂进行重组成立新的宁红集团,宁红茶从此高歌猛进,品牌价值从不足4亿元提高到23亿元,公司跻身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行列,带动全县种植面积恢复性增长到21.4万亩。一项数据可以进一步印证这次迭代:据统计,在1891年至2021年宁红茶获得过的46个重要奖项中,2015年以后的荣誉占比超过60%。
向外借力扩大区位优势
宁红茶的故事只是修水县挖掘打造“五园绿色”的一个代表。修水不缺好东西,但也正如宁红茶带来的启示那样,要想发展,必须“走出修水”“走出江西”。这次,“邻居”主动找上了门。
在茶颜悦色等网红店还没诞生的时候,盐津铺子就已经是许多游客到长沙的“打卡地”,这家发源于湖南浏阳的食品企业,也一度想在湖南省内扩展。2015年,公司董事长陪着朋友到修水考察营商环境,原本只是想随便逛逛,却被修水的“水”和政府的热情深深吸引。
“当时公司的主力产品是豆干,对水的要求特别高,修水的一类饮用水水质恰好符合我们的需要。”盐津铺子修水生产基地负责人陈建军告诉记者,一次“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机遇,让双方都得到了发展。
对于盐津铺子来说,不仅生产过程更加绿色,还能够依托修水这个“潜力股”降低用工成本。修水县委、县政府更是专门成立了服务班子,让企业能够专心于生产、研发。在修水的这几年,盐津铺子将产品品类从豆干逐步扩展到六大类,还从单一的食品加工向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对于修水来说意义更大。最直观的当然是企业累计贡献的3亿元税收,吸纳1400多人就业。更为重要的是,一个新的产业链条正在形成,通过“政府+龙头企业+养殖专家+农户”模式,盐津铺子将针对鹌鹑蛋产品在修水投资5000万元打造前端养殖基地,预计年产值超过10亿元。
陈建军等几十名从湖南跟过来的员工还有一个明显的感受,那就是“出省了又好像没出省”。两地本就风俗相近,修水到长沙开车也仅需两个小时。这是只有修水才具备的优势:与长沙、武汉、南昌形成“两小时生活圈”。
在修水县委、县政府召开的一次次会议中,“通平修”绿色发展先行区、“常岳昌”高铁战略和发展机遇被不断提及。随着中国电信中部云计算大数据赣湘鄂中心等项目的签约,数字乡村创新有了平台。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中明确的“幕阜山-罗霄山城市群生态绿心”重要功能区,修水正在一步步找准资源与资金之间的接口。
产村融合确保投资落地
如今的修水适逢政策利好,还有大量流动在乡村的“资本活水”,如何进一步处理好短期投资和长期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何市镇,来自澳门的援助资金正在这里汇聚成渠。今年3月,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贺一诚率队来到修水考察,令澳门客人没想到的是,原本因为疫情没来得及举行奠基仪式的澳缘中学,在修水干部群众的“悄悄努力”下已近完工。在火石村,由工银澳门机构、澳门国际银行等7家澳门中国企业协会成员单位投资400多万元援建的有机绿色蔬菜基地拔地而起,采用了最先进的锯齿连栋大棚。
不过,种大棚蔬菜不是修水人的强项,他们从山东寿光请来了“土专家”。菜农崔庆江2021年9月来到何市镇,他告诉记者,南方的种植条件与山东寿光不同,不能简单复制,比如这里春季要防风防雨,整枝打杈要避开雨头,夏天则要更注意通风,需要重新摸索出适合修水的种植经验。
目前,全县设施蔬菜发展至5000亩,面不算大,却很有纵深。杭口镇引进了来自省内瑞金市的一家供应学生营养餐企业,在坪下村种植设施蔬菜,共同发展预制菜产业。杭口镇镇长沈星介绍:“我们把产业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联系起来,一路打造从房屋到大棚的微景观,村庄环境一次性改造完成。”
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则放在了提高农民的认可度和参与感上。“过去农民认为改善环境就是刷刷墙,跟自己关系不大。如今我们针对本地房屋缺少屋顶导致夏季漏雨、冬季寒冷的问题,为村民加盖坡屋顶,政府负担超过60%的费用,在开天窗保留屋顶晾晒功能的前提下,既提高了居住舒适度,又排除了结构隐患,雨水通过新设的天沟流到地面,新刷的外墙也能保持更长时间。”修水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罗伟民表示,人居环境的改善也让农民对参与产业发展更加积极。
有了产业与人居环境的互动,修水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气更足了。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修水有36个项目总计37亿元的农业投资落地。在现代农业设施化、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建设抓手的引导下,今年修水县将打造完成15个以上“一乡一园”产业园区和70个产村融合示范村庄,持续强化资金支持,不断增添乡村振兴原动力。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莫志超
来源:修水报
责编:傅 江 初审:何 琴
终审:丁洪海
《爱上修水》客户端
责编:胡 兰 初审:何 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