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溪,修水县马坳镇一个较为偏僻的村庄。九年前,该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上访村,交通闭塞,产业匮乏,人心散漫,民风彪悍,全村因斗殴、偷窃等行为被判服刑村民60多人。
今天的黄溪,500多栋连体式独立庭院整齐排列,建成全县首个村级自来水厂、首个村级公墓区、首个垃圾焚烧厂,一跃成为全县众人皆知的先进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并于2016年成功“脱贫摘帽”。
短短九年时间,之所以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缘于一位好支书——徐万年。他深孚众望,善谋实干,甘于奉献,团结带领村班子致力黄溪发展,引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把担子担起来——“关键时刻体现共产党员的担当”
“徐万年愿不愿意再回村里当书记呢?”是谁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像一颗火种,迅即点燃了乡亲们渴望摆脱贫穷落后的心愿。
说起徐万年,村民们见证了他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历程,都为他的勇气、胆识、实干叫好。1976年徐万年担任村支部书记后,村里各项工作起色很大,1990年被提拔为副乡长,1996年他主动辞职下海经商,成功创办“万年综合养殖公司”,成为全县名副其实的“猪老大”。2008年养殖公司完成销售额2600万元,纳税60万元。公司先后获全县科技兴农示范户、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省畜禽养殖500强;徐万年个人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县“养猪状元”、全市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当选九江市人大代表,2008年当选全市“光彩之星”、全省金融十佳“守信标兵”。
2008年村“两委”换届前夕,乡亲们一拨一拨地找到徐万年请他参加村支书选举,许多村民自发组织到镇里,还打电话给县委组织部争取组织上支持,甚至有人“威胁”徐万年:“你不回来做支书,我们就把你猪场围墙推倒。”镇里也被村民的热情所感动,镇党委书记亲自出面鼓励徐万年莫辜负群众的期望,黄溪需要他,乡亲们在等着他……回首自己18年走南闯北,养鱼,养猪,失败过,成功过,一抹酸酸的滋味涌上心头。如今,自己的致富梦想刚刚起步,修水县万年综合养殖公司经营状况略有好转,竹坪农业生态示范园正在紧张建设中。此时的徐万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当与不当的念头时常萦绕在脑海里。经过近两个月的上级领导谈话和党员群众鼓励,徐万年的心里豁然开朗:首先,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其次,带领群众致富是自己一直以来的心愿;第三,乡亲们期待黄溪村有一位好的带头人。所以,尽管感到有些为难,尽管担心干不好对不住组织对不起乡亲,但在大伙的真情感召下,徐万年把公司扔给儿子和女婿,毅然决定参加村里的换届选举。2008年11月26日,徐万年全票当选黄溪村党支部书记。选举结果一宣布,现场的党员群众都乐坏了,纷纷自发放起鞭炮,奔走相告“咱们万年当村书记了……”整个村子沸腾了好几天,村民们比过年还高兴。
让百姓富起来——“紧紧围绕群众脱贫致富想办法、出实招”
一个岗位,一份责任。就任村支书后的徐万年,越发觉得重任在肩。“组织上信任我、老百姓期待我,我不干好能行吗?”年过半百的徐万年决定沉下身子、甩开膀子、干出样子。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叫富”---这话烙印在徐万年的心中。上任之初,徐万年就切实感受到根本问题是村民还很穷。于是,他从深入分析村情、逐户走访问计入手,挨家挨户征询意见,了解情况,到外地先进村取经。他用经营企业的理念来谋划黄溪的发展,很快提出了符合黄溪实际的发展思路,明确了农业产业化、土地园林化、耕作机械化、住房城镇化、农民工人化的“五化”发展模式和家家有资产、户户有股份、人人有就业、年年有分红的“四有”发展目标,并请来专家制定黄溪村5-10年发展规划。立志把黄溪村建成全县乃至全省一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9年春节过后,按照往常惯例大部分劳动力都会外出务工,但受金融危机影响,黄溪村有200多名农民工迟迟没有出去。看到这一情况,徐万年心里一亮:“返乡农民工大多有市场意识和市场经验,有的还掌握了实用技能,为什么不把这些人组织起来一起干呢?”想后马上就做,当即接收了17名农民工到自家公司从事生猪养殖,引导36人加入生猪合作社发展,并专门举办了三期种养技术培训班。为了树立村民的信心,徐万年还出资购置农用车、收割机和其它农机具,牵头组建黄溪村农机专业合作社,解决了20多人就业。这些返乡农民工初尝甜头,深有感慨地说:“今后不用出去打工,在家安居乐业一样能赚钱。”
蚕桑产业是黄溪的传统产业,受市场低迷影响,种植规模急剧下滑。村“两委”经过反复论证,认定蚕桑仍是适合黄溪发展的主导产业,徐万年多次给村民算经济账,动员村组干部和党员带头发展蚕桑,全村桑园面积由2008年几近荒芜的50亩扩大到现在连片优质高产桑园800多亩。为破解产业链条短影响蚕农增收的难题,徐万年积极争取省蚕种厂到黄溪创办制种基地,有效延伸了养蚕、制种、售茧的产业链。村里成立蚕桑生产专业合作社,与省蚕种厂合作推广科技养蚕,开展技术培训,提升茧质和产量,使单张蚕种收入由原来1000多元提高至6000多元。去年全村蚕农收入超过400万元,一些蚕农越干越有劲,有些贫困户别的干不了,一门心思栽桑养蚕,承包桑园10多亩,年养蚕种二三十张,仅这一项年纯收入就达五六万元。
经过几年的发展,黄溪村为盘活土地资源,按照“确权确股不确地”的方式进行成片流转土地,建成“网格化”灌溉渠5000米,平整格田面积1600亩,新建田间机耕道16公里,为全面推行大户承包、规模种植奠定了基础。目前黄溪村基本形成蚕桑、蔬菜、茶叶、花卉苗木四大主导农业产业,全村发展无公害蔬菜200亩、茶叶1500亩、花卉苗木300亩,建成修水县西片区最大的蚕桑基地和花卉苗木基地,“一组一品”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懂经济、善管理的徐万年并不满足于只发展农业产业,他还坚信充分挖掘当地丰富的资源,利用良好的生态优势,工业也可以搞出名堂来。在他的积极运作下,成功引进投资商建成汇津纯净水、金樱子酒业、三和家具、恒茂竹木加工、蚕茧收烘公司等多家企业,年产值达到8000万元,3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常年实现就业。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村集体通过采取资源入股的形式,黄溪由原来的“空壳村”摇身成为产业大村、经济强村。
在发展集体经济,带动群众致富的过程中,徐万年始终把贫困群众的脱贫牢牢记在心上。徐万年带领村“两委”干部,引导贫困户由政府“输血”向自身“造血”转变,积极打造富民产业,按照“发展一个产业、加入一个合作社、一家至少一人在村就业、一种以上收益方式”的“四个一”扶贫模式,不断拓宽贫困户增收脱贫渠道。通过盘活贫困户手中土地资源,引导贫困户投股种植100余亩花卉苗木,有效解决贫困户有地无劳力、有劳力无土地的窘状,同时鼓励流转大户优先聘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从事日常生产工作,使贫困户人均增收达3000元左右。通过组建扶贫农业合作社,吸纳135户贫困户采取资金资产、土地山林、劳动力等灵活多样的入社或入股方式成为合作社成员,并从中受益。通过做大做强产业支撑,带动153户贫困户家庭从事养蚕或相关产业,从业贫困人数达400余人,蚕桑产业为每户贫困户年均增收2-3万元。经过多年努力,黄溪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2730元提高到2016年的4800元,增长51%,贫困户人均达到了3800元,2016年黄溪如期退出贫困村。
在黄溪村,村民对徐万年的评价全部一边倒,不用打招呼,随便问一个路人,他们谈起自己的村支书徐万年如数家珍。村民方慰春2011年底回乡投资近30万元创办黄溪超市,每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万元,谈起黄溪村近年来的变化,他感慨万分:“徐书记是我们的好支书,他为了我们起早摸黑,搭建了许多创业平台,这些年我们村回乡搞产业、开店面、办厂的村民超过了100人,我在内心为他打上100分。”53岁村民邹德群更是激动地说:“徐书记不容易呀,他为了我们老百姓吃得苦太多了,每天骑着摩托车在村子里忙个不停,村民一天天富裕起来,他真是我们的好支书。”
让村庄美起来——“从内到外,誓将旧貌换新颜”
徐万年担任村支书不久,便意识到群众对改变“脏、乱、差”村容村貌的意愿非常强烈。他深知,改变黄溪整个村庄的面貌不能仅局限于改水改厕、拆几栋破屋、修两条路,而是要充分利用好山环水抱、平畴肥沃的先天资源禀赋,着眼长远集约有限的土地资源以城镇化理念高起点规划中心村,打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新黄溪。
于是,在村民代表大会上他郑重承诺:“充分借助国家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时机,着力改善黄溪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家家告别土坯房,户户住上别墅楼,高规格建设一个的中心村。”——把移民搬迁、危房改造、增减挂工程、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建房管理有机结合,本着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的原则建设中心村,实现村民就地城镇化。说干就干,在随后的几年里,徐万年经常到县里、跑市里、去省里,积极争取移民扶贫、危旧房屋改造等政策,新建了一个接纳安置九个乡镇的深山与库区移民和本村整组易地搬迁建房户502户的中心村,其中2016年新建房屋的16户贫困户,已全部入住。中心村配套建设有中心广场、路面硬化、排水管网、健身设施、绿化亮化等,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在土坯房、做饭烟尘扬、晴天一身土、雨天踩泥浆”的历史一去不复返,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别墅式楼房,红砖黛瓦,粉垣红楼,高墙头、深宅子,加上宽敞洁净的水泥路面,道路两旁、房子前后妖娆着各种姹紫嫣红的时令鲜花,处处洋溢着一派新农村的气息。安置在黄溪中心村二期一栋三层楼的村民方维国,每逢参观考察团到来时重复着这么这么一句话——“这就是我的家,以前住的是一层的低矮房屋,出门是高低不平的泥巴路,两旁长满了野草,如今这里就像城市一样,整齐划一的街道,舒适明亮的楼房,繁华热闹的街市……与城市没有什么区别”。
要想富、先修路。徐万年深知,光改善住房不行,还必须要打通向外的交通要道。在建设资金心中无数的情况下,徐万年带领群众自力更生、顽强苦干,先后硬化组级公路9公里,在全镇率先实现组组通水泥路的目标。为打通村里至柯龙线的快速通道,投资500万元新建黄溪大桥,对外交通得到根本改善,可以说世世代代黄溪人的梦想终于成真。
很多村民都说,当时建中心村和黄溪大桥,他们真为徐书记捏一把汗。搞这些大手笔的建设钱从哪来?后来徐万年透露,他是第一个捐款的,在他的带动下,村“两委”干部及广大党员和村民纷纷解囊,有了启动资金支撑,就可以申报项目,项目越做越好就会良性发展,何愁上级不支持、群众不支持。有如此气魄,难怪敢叫黄溪旧貌换新颜!
环境美了,精神也要美。为推进黄溪的民风有根本性好转,徐万年每月召开一次党员学习会,每季度举办一次村民技能培训班,先后邀请有关专家到村里举办蚕桑、蔬菜、“六乱治理”等培训和讲座,村民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明显增强。积极帮扶救济刑满释放人员,引导就业、发展生产,坚持开展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关爱活动,确保幼有所依、老有所养。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围绕计生、卫生、护林、文化、守法、科普等方面,每年评选一批“十星”文明户,极大地推动了改水改厕、公墓区建设和崇尚科学、破除陋习等工作,改变了老百姓的生活习惯,解放了村民的思想。如今的黄溪,再也难以听到麻将扑克声,难以见到游手好闲的人,全村上下可谓政通人和、欣欣向荣。每当我们来到黄溪村走访群众时,一位60多岁村民总是微笑着说:“别看我的身高只有156mm,可‘黄溪’两个字让我长高了30公分。”我们不免疑虑,他总会笑着解释道,“有好几次外出,别人问我是哪里人,我说是马坳黄溪村,他们总要认真地说——哦,黄溪的,修水有名的地方,听完他们赞许的话,像吃了蜂蜜一样,刹那间觉得我自己高大起来……”
把民心拢起来——“让身边群众说党好、跟党走”
“不领一分钱工资、不拿一分钱补贴、不报销一分钱差旅费,村干部就是为民办事的公仆,村部就是服务站。”这是徐万年上任之时的承诺。针对之前村民普遍反映的村“两委”班子慵懒散乱情况,徐万年深刻认识到,群众富不富、关键在支部,班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他决定从自身抓起,从支部改起,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实行精细化管理,以实实在在的举措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村两委“班子”坚持每天到村部签到上班,始终把群众的呼声作为工作第一信号,及时掌握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为村民解难题、办好事、办实事;采取“四议两公开”等方式,落实党员群众的民主权利,小事相互通气,大事开会决定;组建村民事务理事会,构建村民自治长效机制,真正做到村民事村民管、村民干。为使各项工作都能得到村民的信任与拥护,村支部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每10户选举一个代表,实行“村民代表大会议事、支部决策、村委会执行”的自治机制。这些年来,在中心村建设、流转土地、修路架桥等各项事务中,村民的表决支持率都在98%以上,采取“一事一议”筹资200多万元,筹工筹劳1万多个。与此同时,村“两委”还不折不扣的坚持村务公开,对财务收支、低保救助、项目筹资、资金使用等情况,坚持定期张榜公布,主动接受监督,确保村“两委”在阳光下运行。
党员要成为群众的示范。黄溪村积极开展“三培两带”创建活动,努力提升党员的致富能力、发展能力和干事创业能力,特别是在村发展蚕桑、蔬菜、茶叶、乡村旅游等产业中,党员致富能手和党员示范户通过“一带一”或“一带多”模式,用自己的所掌握技能和信息带领带动贫困户增收受益,真正做到“带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现今,全村61名党员,绝大部分都是产业大户,是创业致富的佼佼者,年收入都在6万以上。
今年65岁的老党员陈金玉做事一向认真,2008年11月26日徐万年在全村党员大会上全票当选党总支书记后,在会上作出的承诺,提出的目标和思路,陈金玉当时就用他的小本本一点一滴记下了。“当时也没有别的意思,就是看看徐书记说话算不算数的。”陈金玉说,“从2008年开始,到去年底,我每年都记了一笔账,万年书记不仅全部兑现了当初的承诺,而且超额完成了任务。”的确,在徐万年的带领下,黄溪村“两委”班子人人爱岗敬业,个个不甘落后,既能干事,又能成事,深得全村党员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徐万年也实至名归,获得了多项荣誉。他于2009年被评为“江西省劳模”,2010年被评为“九江市十佳书记”,2011年当选“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2015年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2016年被评为“龚全珍式好干部——全省优秀村党组织书记”。
今天的黄溪村远近闻名,县内外学习考察团纷沓而至,无不为村民安居乐业、产业蓬勃发展、村庄秀美和谐而赞叹不已。毋庸置疑,黄溪村的蝶变,是一个好支书带出一个好班子一心为民办实事的生动写照;是一个好支书规划一个好思路一抓到底见实效的完美诠释;是一个好支书影响一个好民风造就一方群众穷则思变奋发向上的宏伟实践。
致富不忘本,思源总关情。徐万年同志喝着黄溪水长大,始终热爱自己的家乡,当小有成就时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乡亲们,当乡亲们急切需要自己时挺身而出肩挑重任。担当诠释忠诚,作为彰显价值。他就是这样一位用拳拳之心回报自己家乡的人,就是这样一位敢挑重担、善谋实干的好支书,就是这样一位致力谋求共富、深受群众信赖的领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