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劳模风采展】冷清义:脱贫路上的带头人

©原创 2019-06-25 10:29 修水县融媒体  阅读:10188 

“加叶子一定要加得均匀,小蚕食桑时间短、移动距离小,如果这个地方少了,那个地方未加到,它们就发育不整齐。”5月10日,记者见到冷清义时,他正在蚕室里手把手地指导蚕农。眼下正是春季小蚕繁育的关键期,冷清义创办的小蚕工厂异常忙碌,每天有近20名村民在小蚕工厂上班,冷清义负责技术推广和经营管理,对全乡的小蚕进行共育,统一消毒、统一饲养和防疫管理。 

现年57岁的冷清义,黄龙乡金塅村人,抚育一子三女念大学,赡养八旬双亲终老,压在他肩上的家庭负担可想而知。他先后进行过家禽和黄鳝养殖,但由于缺技术等原因均以失败告终。2005年,冷清义在朋友介绍下开始接触蚕桑产业,当年养蚕种四张,收获1000余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很不错的收入。在以后的8年里,冷清义积极掌握有关蚕桑产业相关政策和市场状况,不断提升自身栽桑养蚕技术水平,栽桑养蚕规模不断扩大,收入逐年增加,到2013年,栽桑面积达到40亩,年养种量达到50张,净收入近8万元。 

“自己富不算富,要大家都富了才算富。”2013年,由于冷清义在发展蚕桑产业过程中的突出贡献,他被县蚕桑局聘用为黄龙乡蚕桑站站长。虽然这份工作没有编制,每月工资也仅有500元,但冷清义把上级的信任和群众的期盼化作无限动力,希望通过发展蚕桑产业,让父老乡亲们都富起来。他每天奔走在田间地头,走家串户进行前期调研;积极参加县、乡两级养蚕业务知识培训,还到山口、漫江等乡镇向养蚕大户取经,在实践中边学边干,先后掌握方格蔟、切桑机、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及大棚养蚕等科学养殖技术;向上级争取资金,建设小蚕工厂,成立专业合作社,引导群众发展蚕桑产业,为蚕农提供全程技术服务。在外务工多年的都岭村村民冷爱国,2015年因父亲患癌症回到家乡,在冷清义的引导下开始栽桑养蚕。“他帮我选址、进行技术指导,在2015年我就栽了10亩桑园,还建起养殖大棚。”冷爱国说,“平时不忙的时候我过来帮他养一下小蚕,也能多学点技术。目前情况我觉得很理想,有30亩桑园,一年大概三四万的纯收入。” 

近年来,为有效促进蚕农增收,将小蚕工厂扩建至800余平米后,冷清义开始带领蚕农实行多批次养殖。“多批次养蚕既分解劳动强度,又增加养种量,有效利用桑叶,一年可以养七、八批蚕,收入比过去有大幅度提升,蚕农养蚕风险系数也越来越低。”冷清义说。金塅村十四组贫困户冷清少以前从未发展过蚕桑产业,在冷清义的带领下,他从2013年开始栽桑养蚕,到去年底,桑园面积达到10多亩,年养种14张。“我每年养7批,每批养2张,除去本钱每张可以赚到1500到2000元,一年的收入也有2万多。”冷清少说。 

冷清义十分注重养蚕的技术和质量,对蚕农实行共育的小蚕统一标准,规范饲养,同时对全乡桑园进行统一技术管理,严格保证蚕桑产业链条的质量,提高蚕茧质量,稳定蚕农收入。“下半年我们可能又会栽几百亩桑,好多贫困户、非贫困户都想栽。现在我们工厂专门为他们提供小蚕,做好疫病防控,保证质量,这样他们就放心。”冷清义说。

今年,黄龙乡党委、政府把发展蚕桑列入主导产业,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黄龙乡群众养蚕积极性高涨,全乡桑园面积由2013年的300亩发展到如今的2000余亩,带动300余户群众发展蚕桑产业,其中贫困户180余户,使蚕桑产业真正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好产业。在冷清义的辛勤付出下,黄龙乡蚕桑站连续六年被评为全县先进基层单位,冷清义也多次被县、乡和蚕桑局表彰为先进个人。“下一步要继续把我乡的蚕桑产业做好,为贫困户多栽桑、多养蚕,更好地把栽桑养蚕技术带给他们,帮助大家增加效益,早日脱贫致富。”冷清义说。

2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