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古祠堂的“重生之路”

2019-07-25 08:00 修水融媒体中心记者 朱修林 胡余定    阅读:24216 


自清代以来,县城的祠堂因建筑精美、造型风雅、底蕴深厚,且规模大、结构美、功用广,在周边县市,乃至国内都享有很高声誉,至今保存32栋2.7万余平方米。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古祠堂修缮工作,投入巨资修缮,打造“宁州古城”,留住传统文化根脉——


“以前我们家就住在这个位置,可惜你父亲已离开人世,不然也能到这里看看修缮后的‘家’,与之前那个破破烂烂的家有天壤之别。”7月21日下午,在北城区百年茶楼(轧花厂)与抱爱医院古祠堂修缮现场,市民车爱珍和儿子来到他们家以前居住的地方,深有感触地说。车爱珍家以前居住在抱爱医院内,十几户人家挤挤挨挨住在这里,夜深人静时,彼此之间的呼噜声都能听到。2015年,县委、县政府着手修缮古祠堂,北城区所有居住在祠堂内的居民全部迁出,重新安置,车爱珍一家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新家。

修缮:重拾“遗忘的时光”


2014年3月召开的县委十六届六次全会上,县委、县政府结合旅游兴县发展战略,提出把“城区当景区,把项目当景点”的城市发展思路,强调着力打造以宁州古城为核心的修河人文历史景区设想,把“宁州古城”建设首次提上议事日程。

“经过一年时间的动员搬迁和安置工作准备,至2016年开始,我县投资5200余万元对北城区黄土岭32栋2.7万余平方米古祠堂集中修缮,目前,修缮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县住建局公房管理所所长查运虎说。

我县县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建筑文物丰富,匠心独运,布局巧妙,特色鲜明,尤其以祠堂闻名遐迩。据资料记载,至清末,县城共有祠堂130栋、面积约6万余平方米。但是,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各种防护设施缺失,县城古祠堂因拆除、失修、失火等原因急剧减少。至目前,仅留下32栋2.7万余平方米,均分布在鹦鹉街以西黄土岭一带,成为人们弥足珍贵、不可多得的城市记忆。

据了解,32栋祠堂风格各异,均为明清建筑,尤其以清朝和民国年间建筑为主。祠堂建筑是家族的象征,是祭祀祖先和家族成员聚会的地方,大部分祠堂建造精美,韵味悠长,亭台楼阁,飞禽走兽,无木不雕、无柱不刻,许多砖石上都刻有花纹,遍布在祠堂内外的顶檐、厅堂、院落、廊庑之间,蕴含着丰富的人物故事和厚重的文化历史,每件都可单独成为珍贵的艺术品。古祠堂,成为人们珍藏记忆、留住乡愁的一方好去处。

传承:留住城市的根脉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根。早在唐代,县城就辟为县治所在地,至今已有1200余年。近十年来,我县按照“完善老城区,提升南城区,决战良塘区,建设大修水”的科学决策,不断加快老城区“抽、疏、提”步伐,成功将28个行政事业单位搬迁入驻良塘市民服务中心办公;完成黄土岭片区400余户居民搬迁。这些住户中,有50%以上居住在老祠堂里,为老祠堂的修缮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打造“宁州古城”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对于家住黄土岭的市民周三会来讲,北城区古祠堂的每一点变化他都熟记于心。他说:“近年来,不断有上海老知青到修水寻根,从他们那里听到最多的就是北城区的古祠堂和黄土岭的青石板……古祠堂让他们想起往事,仿佛又回到那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由于古祠堂年久失修,部分部位已倒塌,大部分祠堂与私房搭建相连,搬迁难度大;且施工道路狭窄,我们克服种种困难加班加点,抢抓进度,有序推进。只要修缮好一栋,就会有人前来拍照留念。这真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施工单位负责人、山西省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修水分公司项目经理陈国兵说。

古祠堂不仅是先贤集会、休闲、乡试的场所,还是各房子孙平时举办婚、丧、寿、喜等事之地,见证了历史发展,传承了城市的根脉,留住了城市的魂。古祠堂修缮有力推动我县“旅游兴县”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编辑:卢金鑫


3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