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什么都要怒怼“原生家庭”?那是你自己不争气

2019-03-18 09:55  阅读:18103 

文 | 尼德罗 编辑 | 吴金

正如“原生家庭”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学术语,如果不那么严格地进行推断,80后、90后大抵是人类历史上生活水准最高的一代人。然而,恰恰是享受了最好物质和精神陪伴的这一代人,却喊出了“父母皆祸害”的口号。近年来,包括《欢乐颂》、《狗十三》、《都挺好》等热播的影视作品,都能激起观众对“原生家庭”的讨论,乃至掀起对原生家庭的集体声讨。

作为生活水准更高的一代人,何以对原生家庭产生了如此多的怨恨?答案也许可以套用一个句式:原生家庭就像一个锤子,一旦拿起来,看见什么都像钉子。毕竟,任何人都成长于某个具体的家庭,与父母多年的相处经历,也总能发掘出一些负面影响。所以,当声讨原生家庭变成一种成本低廉行动,就更容易引发人群的共鸣,并大有成为一股潮流,一种政治正确的趋势。

对于一些人来说,原生家庭的影响的确可以非常深远。就像一张正态分布图,特别糟糕的原生家庭和特别完美的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都会更大。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判断很难进行测量,也无法预判某个糟糕家庭或某个幸福家庭成长的孩子一定会如何发展。也因为这样,当声讨原生家庭成为潮流时,很多人都会随波逐流,试图将自己的某些人格缺陷与原生家庭进行对应。

依照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公布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严重的躯体虐待或者是严重的性暴力,才会带给孩子明显的童年阴影。然而,对于绝大多数80后与90后来说,成长经历中也许存在一定的情感忽视或冷暴力,但不可能大量经历严重的躯体暴力或持续性的性暴力。对此,有两份研究可以提供更直接的证据,来证明原生家庭其实并没有能够决定一切,甚至其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首先是《科学》杂志曾刊发过一份研究报告,报告历经10年时间,调查了56对分开养育的同卵双生子和30对一起养育的同卵双生子,结果显示分开养育和一起养育的双胞胎们,他们的人格测试结果基本上是一致的。第二份研究则是针对经历过纳粹集中营孩子的,研究发现那些能够最终战胜贫穷和社会隔离的孩子,他们具有更强的韧性。显然,今天很少有什么人的成长境遇能够跟纳粹集中营中的环境相提并论。

所以,原生家庭并非不重要,但看待原生家庭更需要明白的一点是: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发展,首要的因素其实是遗传基因,这个占比接近一半;其次是环境因素,而家庭环境是其中之一,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也非常重要。实际上,面对不同的环境,我们会戴上不同的面具,乃至表现出不同的人格。

因此,只要不是生活在小概率的极端家庭,一般而言,家庭养育模式对孩子人格的影响并不大,家庭环境的影响很多时候还赶不上学校、工作环境。之所以这一代年轻人倾向于将自己的某些性格问题,归咎于父母的养育方式问题,根本原因还在于这一代人太过“自恋”。他们成长至今,内心并不清楚父母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其实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受父母的父母、所处的时代、身边的朋友影响而形成的。

从这一点出发,在声讨原生家庭之前,他/她本人应该想办法进入父母所经历的家庭、社会和时代构成的特殊语境。一旦进入了这一语境,他/她的同理心会更强,对生命的理解会更深,与父母和解的能力也会更强。由此可见,人格也好,性格也罢,改变的力量终究来自自己的内心,一味归咎原生家庭,其实是一种自我放弃的状态。

1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