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压力到底是什么?
小冬,是一个孩子的母亲,孩子正在上二年级。
小冬的孩子做事有点拖拉,屡次三番叫他改正,都没有什么效果,这让当妈妈的很焦虑。
“我发现,当我看到孩子没有养成我所认为的好习惯,没有形成我所要求的自律时,我就坐立不安。”
她说自己小时候在家,有很严格的家教,早睡早起,自己的事自己做,当天的事必须当天做完,否则就会被惩罚,所以更加看不得孩子拖拉懒散。
但是,每次为了规定孩子的行为,都要闹得彼此特别不愉快,她也在想,现在的孩子是不是跟自己小时候不一样?
“我本人从小被当教师的父亲严格要求着长大,虽然一路成长算是老师同学们眼中品学兼优的学生,但父亲却极少表扬我,说的总是我的不足,让我觉得自己永远都需要努力。
以至于我现在不论工作还是生活都全身心投入,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坦白地说,虽然享受着旁人所谓的赞誉,但我内心深处是没有安全感和不快乐的。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决心不让孩子重蹈我的覆辙,成为一个虽然可能被人认为优秀但自身却不快乐的人。”
“但事情却没有想得那么简单。我发现,当我看到孩子没有养成我所认为的好习惯,没有形成我所要求的自律时,我就坐立不安。我认识到父亲对我严苛的要求其实训练出了我应对社会竞争的素质,所以我才能够从一个小城镇的孩子到现在定居大城市生活衣食无忧的人。
我担心自己如果不管束教育好孩子,任由人性中懒散随意的一面发展,以后她如何应对自己的人生?面对机遇时她如何有能力抓住?”
“更可怕的是,我意识到我继承了父亲的价值观:人生就是一长串艰苦卓绝的奋斗,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挑战自己,只有把自身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才无憾于生而为人。”
“于是,我发现,原来我不能容忍我的孩子不优秀,我一直都把她的未来设定为所谓的‘社会精英’,我不能接受她‘泯然于众人’。我又觉察到自己的想法是不正确的,相较于成为精英,我更希望孩子内心快乐,感到幸福,而幸不幸福与是不是社会精英没有必然联系。可是如果她真的不优秀,我又觉得自己内心深处是抵触的。”
小冬的想法很典型。
有很多父母是在“棍棒底下出好人”这样的权威教育下成长起来的,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方式,也变成我们的一种价值理念了,如果一个人不能做到逼着自己分外努力,就不能安全地发展自己的生活。
把同样的价值观应用于孩子就是,“不逼孩子,孩子就不会优秀”(潜意识);而这样的潜意识又与现在的快乐教育、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形成了冲突,于是父母就苦恼了。
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优秀,这很正常。但,优秀的途径到底是什么?面对孩子成长中需要管束教育的时候,该如何施力才好?过去的教育方式是否还适用于现在的孩子?
02
严格教育是一种思维惯性
严格的教育,是一种以威胁和焦虑等情绪作为内在驱动力的教育。在外在强力下,从小被严格教育的孩子总是容易感觉到恐惧,尤其是在学习这件事上,每次都在启动“逃生机制”。
“逃生机制”是原始人类看到狮子老虎等危险来了之后,肾上腺素狂分泌应激状态,“求生”欲在严格外在要求下被激发,这种应激状态如果长期与学习和上进联系在一起,此时,生长发育中的孩子大脑结构其实会发生变化。
应激反应启动的神经连接会特别敏感,所以长大后的正常生活中,也会特别容易紧张焦虑,自我苛责。
严格教育的本质是不断逃离危险的自我保护。客观上,孩子是学会了父辈要求你做到的事,“你需要什么技能,尽力做到,如此才能不被批评,被认可”;
但在内在情绪机制上,孩子则永远形成了一种“存在状态”——“不感受到强烈的被焦虑驱赶的努力,就感觉不到自己是真实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
这根弦绷紧着,作用你生活的各个层面,可能是对所有人的“评价”都很严格,标准很明确,不能接受灰色地带;
可能你尽情娱乐休闲的感觉很少,不许自己停下来;
可能你即使生活安逸,其实不需要那么努力的时候也强迫性地想努力……归根结底是你的内在惯性使然,只有绷紧才能感觉“自我”。严格教育的人很容易长大后普遍感觉“优秀但不快乐”。
当和自己的孩子的相处时,这样的人也把这种焦虑投射给了孩子。比如总觉得孩子一放松了就“不对劲”,潜意识会认为“这并不是一种活着的正确姿势。”
孩子天然有一种“散漫”、“不聚焦”、“无所功利”地观察世界的状态,他不是目标导向的,而是慢速的,内在感官完全打开的。他们不跟大人一样讲求效率,而是讲求直觉的感知……
而这些,很可能被严格的家长理解为惰性,不讲求时间的坏习惯。
其实,父母不是害怕孩子不优秀,是对另一种生存方式并不熟悉——人可以不被焦虑驱赶活着,而只是凭借着自己的好奇心去探索、追寻放松和快乐。
父母的信念如下:
1)“人永远都需要努力,才能得到自己要的东西
2)“如果我不管束教育好孩子,任由人性中懒散随意的一面发展下去,以后她如何应对自己的人生?”
3)“当我看到孩子没有养成我所认为的好习惯,没有形成我所要求的自律时,我就坐立不安。”
…… 当你去审视自己内心这些信念的时候,你自己内心感觉如何?这些语句更多的其实是指向自己内心的焦虑,而跟孩子本身并不是一回事。
03
“孩子的优秀与否,是他自己的事。”
“孩子的优秀与否,是他自己的事。”不知道你是不是能从心底接受这样一个观点?
假设有点障碍——那是因为严格教育下的成长还有另外一个层次,就是把孩子和自己看成是“一体”的。因为父母就是这样对他们的!他们自然把这种亲子关系复制给了下一代。
“如果不严格,孩子就会长歪,这就是家长的失职。”这正是严格教育下的一种“自我审视”,进而投射给孩子的“审视”。
孩子内在的种子各不相同,他们是自然的孩子,并不是你一个人的孩子!他们有自然赋予他的天分,他们首先是自己的。
作为个体的全部潜能,只是需要合适的生存环境“发展”出来,而家长,只是提供给他们足够的“条件”,这个孩子自然会有全部优秀的品质。
但可能孩子本身的所谓“优秀”的品质,倒不一定是你最希望他有的“优秀品质”。比如一个慢吞吞的孩子,一方面可能看起来漫不经心,不喜欢参与竞争,没有目的性,一方面他却内心温暖,很善于照顾周围人。
这时候你会肯定他的“温柔”,而不仅仅是盯着他的“毫无竞争锋芒”吗?但问题是,他的“温柔”和“毫无竞争锋芒”其实是同一回事。
你否定了他的“缺点”,也否定了他的“优点”,那个是他独特的“特质”,是他作为自己的本质。
孩子不是不“优秀”,却不是你焦虑的、适应社会竞争的“那种优秀”。而你所希望的“优秀”,更多是“你自己社会经验里竞争焦虑”的投射。
如果你可以接受“优秀”有不同的标准。玫瑰花,牡丹花都是花,都有自己的优秀。
那么,首先你的焦虑会更少一点。当你的焦虑少一点的时候,最重要的不是放过了孩子,而是你放过了你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你将更有一些空间去真的“欣赏”这个孩子;而这个内在和解意义巨大,让孩子获得真正的生长力量。
04
不管束会不会失控?
为什么严格要求的教育是一种剥夺力量的教育方式。
因为它更多关注“孩子的负面因素”,认为不加管束的负面因素,会像病毒一样蔓延到孩子以后的人生中。
这假设里的恐惧不言自明,因为他们对“孩子”的根本看法是——这是一种不加控制就会失控的危险分子。
往往你强调的必须掌握的“技能”没被孩子记住,但孩子记住了你看待他的方式“不加控制就会失控的危险分子”。长此以往,这种自我感的暗示,就是一种对生命善意力量的剥夺。
被严格教育长大的人,世界(包括他自己)总是分为两部分,“好的”和“不好的”;“好的”是“努力”发展出来的,也是“管束”的结果;而“不好”的,则是控制失败的结果;而把“不好的”部分都变成“好的”,就是所谓“努力”的过程。
只要有“不好”的行为,就意味着“失守”,这种内在信念下,教育就是他和孩子玩的是控制和反控制的游戏。
负面影响是这首先破坏的是亲子关系,而亲子关系一旦破坏了,意味着你再也进入不了孩子真正的世界了。
而反观父母自己,上一辈的严格教育已经内化成我们内心严厉的自己,你本来就一直对自己提出要求,现在,这个评头论足的自己又变成他人的父母,开始同样模式的复制。
人的自我分裂成两部分:一个控制的自我,一个被控制的自我,可能正是我们自己不快乐的来源。
人们那么想要控制自己,控制他人,展示着我们无法整合的内在空间,与无法停息的自我斗争和内耗。
以下两句话能接受吗?如果不能自然地接受,想想看为什么。
”无论如何,好坏没有绝对的标准,一切都是自己的一部分。我允许自己以任何形式存在。”
“我可以允许自己什么都不改变,自然地活着。”
05
孩子所需要的“教育”到底是什么?
教育——不等于修剪枝蔓,去掉不需要的,剩下的就是需要的。
那样“矮化”了孩子,“拔高”了自己,试问如果生命都是平等的,谁有权利去修剪谁?
如果我们先来到地球,先多生活几十年,我们比孩子多的可能更多是现世的“经验”,而这些“经验 ”也包含着很多“所知的限制”。
同时,孩子作为一个人类,也是有人类所有的天性的——既有生命的天生智慧,也有需要规避的本能的逃避倾向,惰性,无明等。
如何用“我们的有限”去作用于“孩子的有限”?
给予信任的力量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道理都懂。但很难做到。所有的家长恨不得直接把生命考卷的答案,走过的弯路都一股脑提前剧透给孩子。但剧透是一种剥夺,剥夺了专属于自己体验剧情的权利。
最好的方法不是直接给答案,而是给“条件”,让他自己去找到答案,给“支持”,肯定他正确答案的方向。
比如一个慢吞吞的孩子,会观察别人的竞争性的,他也会想,有些人和自己“不一样”,在他有内在力量的时候,他会尝试去发展敢于“竞争”的一些能力,他在适应、学习他人。
在他有这样的体验和尝试的时候,你给他一些正面的鼓励就可以,是最合适的。
如果在他毫无体验的时候,一味被暗示你需要“改变”,这个慢吞吞的孩子可能会因为不想让你失望,去被迫关注竞争这件事,像每个严格训练的孩子一样,他适应了“竞争”,但这是被动适应的,是带着被压抑、否定的暗示去做的恐惧求生训练。
正常的孩子都会有对生命的体会,他会有困惑,他会有需要你的时候,这时候就是你的“时机”,而给得不要太多,不可太喜形于色,“给”也要非常小心地“给予”,里面有谦虚的、被“讨论”的空间,剧透有限度。
我知道这不容易。因为“肯定”和“鼓励”正是我们从严格教育中没得到,但是却希望自己给到孩子的。
但你也要相信,当肯定和鼓励给到孩子的时候,孩子会有力量去发展适应社会的能力。
而你所谓不好的一面,会因为没有得到关注,失去了存在的土壤而自动消亡。
综上,教育一个孩子是一件极好的事,这件事不是你能创造一个人,决定他的命运,
而在于“你真心爱孩子,就会在其中患得患失地思考该如何活着,而这样的思考,往往我们自己从中受益更多。”
孩子是那个教会我们去真正面对自己的人。
最后,但愿每个严格教育喜爱长大的父母自己首先活得越来越开阔,然后像阳光一样给孩子自由快乐的生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