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抱子石写意

2019-03-22 15:47 匡建二  阅读:6031 

那是一块石。也是一座山。

在山外人的眼里,它是一块石。一块孤独而又特立的石。

或许,在亿万年前的一个电闪雷鸣、天摇地动之夜,它从山的怀抱横空而出,既没有随滚滚岩溶绝尘东去,也没有自暴自弃化为河卵,而是顽强而无语地矗立在这清澈如泉的修河边,深情凝视着汩汩东去的河水,就像一位怀抱幼儿的慈母,盼望着亲人回归。是啊,它就是一块石,一块从幕阜母亲身上掉下的灵石。

在修水人的心里,它是一座山,一座牵肠挂肚、乡情难泯的情感之山。

(网络配图)

这是一个古老而又伤感的传说。在风景如画的修水河畔有对勤劳的夫妻。男的叫江郞,壮实而英俊;女的名彭姑,漂亮又贤惠。江郞每天上山伐木,然后扎成木排,顺着河流漂放到远方去换些油盐。那时的修河水急浪恶,滩险崖悬,因而每次江郞外出放排,彭姑都要按当地的风俗,取下自己贴身的红肚巾,系在丈夫的橹柄上。当屈指算到江郞要回归的日子,她都会抱着幼子,静守河畔。那个洪涝之年,江郞的排筏放出后,再也没有回来。彭姑每天伫立在这块石上,眺望远方,最终化为一座石雕。

这仅仅是一个令人心酸的传说吗?不,它是修水人重情重义的坐标,是一座矗立在心中的情感之山。难怪,修水汉子格外恋家,山外的世界再精彩,外出没打几个转,就打着灯笼往家赶;难怪,修水的姑娌特别多情,嫁了个贴心郞,一天三餐薯丝饭,也绝不往别家的肉碗瞟一眼。

是啊,有了抱子石,修水人便有了落叶归根的精神家园,有了刻骨铭心的永恒乡恋。不是么,从明月湾走出的乡贤黄庭坚,尽管呼啸文坛,与苏东坡齐名,但客死他乡后,唯一的夙愿就是魂归故里,让亲友千里迢迢将其遗体运回家乡安葬。从桃里山塬入仕的晚清名臣陈宝箴,官至湖南巡抚,戊戌变法失败后,作为推行新政、变法强国后盾的他,遭到即行革职、永不续用的处理。宝箴乡贤首先想到的是,回桃里老家安度余生,并拿出为数不多的所有积蓄,请一可靠家奴先行返修,对破旧的陈家大屋进行修缮。没想到心生歹意的家奴见大势已去,竟携款而逃,使得已穷困潦倒的陈宝箴无法回归家乡,只得流落南昌西山,最后在那儿了却残生。

640 (2)

(网络配图)

在美丽的牯岭景寅山间,长眠着国学大师陈寅恪及夫人唐筼。一块寻常的庐山石就是他们的墓碑,上书着乡贤寅恪大师做人及治学的座右铭: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尽管寅恪乡贤出生在异乡,一辈子都没回过修水,但他是惦念故乡,心系桃里的。你瞧,即使是长眠在异乡,却永远面朝着西北,关注着那儿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因那是修水,是永远的梦里老家,是冥冥之中母亲石——抱子石在召唤!

(网络配图)

图腾是种精神层面的信仰,是一个地域文化沉淀与历史传承的结晶。我不知道修水人的图腾是什么?但我清楚地知道,抱子石是家乡人心中的圣物。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我陪父亲一位从台北回来的老同学回修水省亲。一路上,这位二十来岁就被拉去当兵、现已银发苍苍的老伯,操着一口夹杂着闽语的修水话,打听着家乡的变化,聊着记忆中的修水风情。当车过彭姑桥,抱子石突入眼帘时,老伯急切地让我停车。他缓缓地推开车门,颤巍巍走下车,面对着黛青色的河石,禁不住热泪畅流,情不自禁地跪下,起初嘴里喃喃着:“姆妈,崽回来了,你的幺崽回来了!”接着,变成了号啕大哭,盖过了滚滚江涛……

这是游子的心声。这是故土的呼唤。是啊,每一位从抱子石畔走出的修水人,无论在外过得多精彩,无论成就有多高,心里都揣着一块沉甸甸的石,它叫乡恋。

石是山的儿子。山是石的母亲。 它们的心是紧紧拴在一起的,没有任何力量能将它们分开,永远没有。

作者简介

匡建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西日报原首席记者、原《大江周刊》主编。

1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