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清晨6点整,在散原中学紫花墩操场,40名身着统一红色文化衫的人们站列整齐,在这个队伍中,有工人、农民、商户、教师、退伍军人和公务员,年龄最大的60多岁,年龄最小的20多岁,接过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旗帜,在紫花墩这个秋收起义誓师大会遗址,开启他们浩浩荡荡的徒步9月9日秋收起义路的活动。
徒步路线共50多公里,徒步时间近10个小时,从散原中学紫花墩操场出发,沿着西摆,途径宁州、杭口、西港、马坳、渣津等乡镇镇,到渣津镇老街万寿宫结束。
这条路线是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部队率先起义后所走的当日道路,也是历史上修水县城通往湖南、湖北的东西方向的唯一古官道、驿道,位于修河北岸,山水秀丽,名胜古迹较多。活动组织方县党史办主任龚九森表示,之所以选择这条路线,是希望志愿者们在享受户外风光拥抱自然的同时,感受本土的红色文化,跟随革命先烈的脚步,感悟革命精神。
夏日的季节,天气灼热且没有凉意,徒步毅行的路上,志愿者们始终保持着整齐的步伐,不打闹、不嬉笑,旅途疲惫时就唱起《团结就是力量》、《打靶归来》等歌曲砥砺前行。在徒步途中,志愿者们瞻仰和参观宁州镇黄田村六组擂鼓岭的“六七”惨案遗址、杭口镇的第一次长沙会战修水县城保卫战双井外围战场遗址、西港镇修口村斑鸠林的卢德铭就任秋收起义总指挥纪念地与部队用水“红井”、 马坳镇老街附近的新四军修水通讯处旧址和第四次反“围剿”中渣津镇司前战斗遗址等。每到一处,在相关乡镇设置的宣传展板前,志愿者们听取工作人员的情况介绍,严肃而认真。
黄统明,这个县民政局的干部,在经过西港镇修口村10余公里山路时,崎岖的山路使他不小心跌倒并被茅草滑进手掌三根刺,没有叫人帮忙拔刺,低调大步地走在队伍的前头。2007年,秋收起义爆发80周年时,黄统明从修水徒步上井冈山,全程走了近400公里,在到达秋收起义总指挥部旧址——渣津老街万寿宫时,他说,秋说起义是修水的一笔宝贵财富,要用实际行动来继承和发扬,到秋收起义100周年的时候,他还会参加徒步活动。
走在徒步队伍前列的有一个来自黄沙镇彭桥村的农民,他叫曹礼元,为了参加这次活动,今年60岁的他在家进行为期多时的锻炼,并三次到县城进行集训,他告诉记者,现在农民生活越来越好了,农村建设越来越漂亮了,但这一切来之不易,重走秋收起义路,就是要不忘先烈,不忘历史,他回去之后,会把徒步的经历告诉孙儿,把这种艰苦奋斗的传承给他们。
在路上,每走过一段路,都有沿途的乡镇村民送来茶水,在渣津镇司前村,徒步队伍还受到来自司前腰鼓队的夹道欢迎,队员告诉记者,他们钦佩这些徒步的勇士,受他们的勇气和毅力鼓舞。
在徒步途中,还临时增加一站,徒步队伍到渣津烈士陵园祭拜先烈,庄严肃穆给烈士敬献花圈和鞠躬。渣津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修水苏区的中心区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渣津地区牺牲的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1587名,涌现了像陈秋光、徐光华、方幼梅、张伯琴等著名的革命烈士。为褒扬先烈的历史功绩,1952年中共修水县委、修水县人民政府决定在此兴建烈士陵园。该陵园占地面积17340m2,公墓面积2148m2,89级台阶登上烈士公墓,公墓内安放着1006名革命烈士的遗骸。现在的渣津烈士陵园松柏长青、鸟语花香,烈士们在此安息,后辈人在此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