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强工”战略的不断深入,我县民营经济发展风起云涌,但融资难、人才少、基础薄依然是加快发展的最大“瓶颈”——民营经济:突破“瓶颈”赶超发展
三道“门槛”阻滞发展
近两年,我县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大力鼓励返乡创业,全力扶持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卓有成效。截至今年5月,全县个体私营经济达18081户,其中私营企业1610户,个体私营经济实现销售收入341810万元,同比增长19.7%。增加值实现143815万元,同比增长18.6%;个体私营经济实现税收27120万元,占本地财政总收入52.1%;返乡创业项目累计达355个,带动就业27276人。已建立古市、大桥、渣津、石坳、马坳、黄沙、四都7个乡镇创业小区,现有投产、在建企业64家。我县民营经济虽有了明显的发展,但融资难、人才少、基础薄仍是加速发展面临的三道“门槛”。
融资难是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首要“瓶颈”。县工业园一服装加工企业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有些银行虽愿意提供贷款,但由于办理周期过长、贷款数额较小、手续复杂等原因,企业常常是手持订单而缺流动资金,有时甚至要付出毁约的代价,不仅使企业蒙受了经济损失,信誉度也随之下降,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据悉,1至5月,我县积极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共落实贷款7.4亿元。县中小企业局局长董春生坦言,就小中企业的现状而言,至少需要20亿元以上贷款才能真正解决融资难题。目前,我县虽有5家贷款担保公司,但仅有江西省信用担保公司修水分公司和修水县创业担保公司进行了担保贷款,今年1至5月,分别担保贷款900万元和385万元,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只是杯水车薪。
人才缺乏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硬伤”。我县地处边远地区,修水籍的大学毕业生大多选择到外地发展,而愿意回修水的人才却少之又少,特别是高素质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匮乏。人才外流多,本地企业可选择的范围小,民营企业面临着“技术人才少,营销人才少,管理人才少”现象,多数企业仍维持着“家族式”的管理模式。我县民营经济总量小、企业数量少,民营企业大多都由个体、小工厂、小贸易商行等转变过来,企业规模不大,效益不够。近几年,虽相继有一批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项目,但从总体上来说,民营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档次不高、技术开发能力差。
多方合力加快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要破解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题,首先要建立以民营企业、中介机构为主体,信用登记、信用征用、信用评估、信用发布为主要内容的信用管理体制,加强对民营企业的资信调查评估,进行事前风险防范。其次,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各金融机构在贷款政策、贷款利率上要将民营企业与其他企业同等对待,在条件审查、办理程序上要更加灵活便利,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扩大贷款范围和规模。第三,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在财政预算内安排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鼓励多种投资机构、金融机构吸纳民间资金组建商业担保机构。我县按照“政府启动、民间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相继成立了5家贷款担保机构。目前,注资1亿元的正丰小额贷款公司已完成所有基础工作,正向省市金融办报送资料办理批准手续,预计8月可正式开业。以赣宁实业有限公司和江西祥福实业有限公司为主发起人分别注资5000万元的两家小额贷款公司也正在筹建之中。
针对民营企业发展的需要,要制订职业技术人员培训规划,着重加强职业教育发展。目前,我县正在以职高为中心,科技局、劳动就业局、教育局等部门相互配合,建立系统的劳动力培训体系,为民营企业输送合格的劳技人员,同时加大高素质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引进。采取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联姻,通过这种“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努力引进高科技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企业层次。今年,我县组织12家中小企业参加全市中小企业健康成长工程培训班,并邀请专家开展企业健康成长咨询诊断活动;派出8名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参加九江创业大学MBA班、创业指导班免费培训学习。
引导民营企业逐步由“家族式”管理转向科学管理,用先进手段实现科学管理,特别要加强对人力资源、财务、质量和市场的管理,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和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推动民营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升装备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增加民营企业的科技含量,尽快提高民营企业的装备和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