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不给予文科偏才特殊优待,有着很现实的理由:容易滋生腐败,也招不到什么真正的人才。
文 | 丁阳
3月份以来,高校2019年自主招生计划陆续出炉,在不出意外的“全面收紧”趋势下,一个备受关注的现象是,很多学校干脆取消了文科自主招生。比起理科生仍然能凭较为过硬的竞赛成绩作为高校敲门砖,文科生已经很难找到这样的渠道。这是一种不公平吗?
取消自主招生,让“文科偏才”少了一个重要敲门砖,相比之下,民国时期对文科偏才是有关照的
“清华大学自主招生取消文科专业”日前引发关注,不仅是清华,山东大学、吉林大学、中南大学等多所高校在今年都取消了文科类专业的录取计划。对于那些有志于利用这个渠道上个好大学的文科生来说,这无疑是个打击。
有人辩称,清华没有取消文科自主招生,只是“缩招”,去年归属文科类的专业“经济、金融与管理类”、“文理通识类”依然还在自主招生。然而,指出这点几乎毫无实际意义。因为清华自主招生的基本条件已经更改了:“最低申请条件”就需要五大学科竞赛一等奖,而这五个学科一个文科都没有。
总而言之,在实行多年后备受诟病的“自主招生”全面收紧之际,文科专业成为被打击的头号对象,通过一篇新概念作文大赛、或创新英语作文大赛获奖作品,就有较大几率被名校录取的时代,目前看来已经一去不复返。
虽然理科自主招生的门槛也在提高,但相比之下,文科生几乎再也找不到特招的敲门砖,无疑要更惨一些。
在一些人看来,这是对文科生的不公,扼杀了一些文史类人才出头的机会,是开倒车。还有些人提到了民国时期那些有名的“破格录取”,比如“罗家伦破格录取数学只考了15分的钱钟书”、“胡适破格录取数学考0分的张充和”、“闻一多破格录取数学考0分的臧克家”,被录取者,都是有名的文科偏才。
据“短史记”栏目考证,这几个故事都是鸡汤,有很多虚构成分,真实情况是几位招录者都非常重视公平,几位文科偏才都是通过正当程序才被录取的。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民国时期的著名高校,其招录方式的确是可以让一些文史偏才不被埋没的。比如,清华有一个标准是,国文、英文、算学三门主科有一科目考分在85分以上,就一定录取;而张充和、臧克家是真的数学考了零分,而张充和得以用试读生身份上北大,臧克家能以超高的国文分数填平数学的窟窿。
民国才女张充和,数学虽考了零分,但可以“试读生”身份在北大就学
在今天,这样的例子是无法想象的。
不给予文科偏才特殊优待,有着很现实的理由:容易滋生腐败,也招不到什么真正的人才
民国时期对文科偏才可以“破格录取”,为什么在今天,我们却无法对文科偏才予以特殊优待呢?
这次自主招生收紧大背景,相信很多人心中有数。该政策启动15年来,被曝光了许多“猫腻”、“黑幕”,已经严重影响了高考公平,这与高考加分收紧的思路是一致的。比如去年的“河南四家长质疑考生高考答题卡被调包”事件,当事学生之一“苏小妹”通过北师大自主招生初审的论文被指涉嫌抄袭,她同校的另外四位同学的论文也存在同样问题。
而文科专业,恐怕是自主招生乱象的重灾区。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暂停自主招生一年,该校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此前因涉嫌受贿罪被批捕。人民大学的自主招生,可不主要就是文科专业?很多人指出,相比起理科竞赛奖项,文科奖项更容易导致不公平,因为主观性太大,不好量化,而界限模糊就会滋生腐败,并且也无法保证学生水平。
正因为如此,有些人才认为取消自主招生,对于真正有才华的文科生,才是公平的做法,因为这相当于把那些弄虚作假者占据的名额给回收了。
这个看法当然是有道理的,而且,即便会因此“误伤”一些有才华的文科偏才,在很多人眼里,相比起确保“高考公平”,“误伤”无足轻重。
而且,会不会有“误伤”也难说。“知识分子”公号曾介绍过一项研究,试图回答“清华、北大、人大自主招生选拔出更优秀的学生了吗?”,结论是,首先,“家庭背景好的学生更可能获得自主招生加分。” 其次,“因自主招生加分而进入名校的学生们无论在学业表现、社会活动能力、非认知能力,还是就业去向上,都和普通高考统招生没有明显差异。”
为什么今天的自主招生制度招不到高质量、有特色的人才,并给人以各种“黑幕”的印象,而民国时期的高校能够有办法招录到一些像钱钟书、吴晗那样的有真才实学的文科偏才呢?
个中的答案很复杂。就文科而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如今自主招生的文科题目,虽然也有一些看上去比较灵活的内容,比如“你喜欢生活在哪个朝代,为什么?”这样的历史题,但终究是面对数以万计乃至几十万计的应试对象的,不可能出得太难。
而民国时期的高考国文科目试题,很多是需要较为深厚的学问功底,才能应付的。比如1932年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为清华出的国文试题,作文题是“梦游清华园记”,这就不是一般人能应付得了的,另外还要“对对子”,对出“孙行者”的下联——没有足够的文史背景,是对不出“祖冲之”、“王引之”、“韩退之”等参考答案的。而答出陈寅恪心中最佳答案“胡适之”的周祖谟,后来成了有名的语言学家。
而再往深了说,文科自主招生招不出什么好的人才,根本上是因为当前文科教育的失败。不少人认为,我国中学阶段的文科教育,过于强调知识点的记诵,考试也只考这些内容。学生们并没有真正得到人文主义的熏陶。这点到了大学也没有什么改观,到社会上之后,更是没多少人对文科的价值有太多认可,这种观念再作用到孩子身上,又形成了下一个恶性循环。
文科并不是那么没有用,但我们需要调整文科教育的方针和理念
文科被瞧不起,被边缘化,并不是我国独有的现象。相比起数理化、金融管理等具有成熟训练方案的学科,人文类科目就是相对抽象、主观,其作用在今后的人生中不易直接体现。
有外国研究者指出,32%的社会科学和27%的自然科学论文从未被引用过一次——而人文学科的这一数字是82%,在中国,数字恐怕还要更高。在就业方面,文科生也往往被认为具有劣势。
但上述看法其实是比较表面的,学文科并不是真的那么糟糕。有很多研究指出,文科专业所注重的能力——写作、综合、解决问题——正是雇主们想要的。哈佛大学的教育与经济学副教授戴维·J·戴明2017年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在过去30年里,需要所谓的软技能和思考能力的工作,在就业和薪酬方面的增长幅度最大。
还有研究指出,文科生的一个问题是很难找到第一份工作,但是如果文科毕业生能熟练掌握社交媒体或数据分析等八项技术技能中的一项,那么他们获得初级职位工作机会的几率就会大幅增加。研究者还指出,“一旦首席执行官们看到文科毕业生有用,他们就会觉得自己需要更多此类人才。”
知名作者万维钢在其专栏中曾介绍过,美国有见识的人,是很重视“自由技艺”(Liberal Arts)类学科的,自由技艺学科,是指历史、政治、哲学、文学艺术这些学问。通过好的训练方法来学习这些科目,可以获得很多复杂的、高级的软能力,比如表达能力,探索能力,决断和选择的能力,倾听、理解他人的能力,以及最为重要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了这些能力,不愁你的职业生涯没有后劲。美国人对这类人才的培养,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各种“文理学院”来完成的。这些学校在中国名气不大,但在美国往往有很不错的大学排名。
坚持人文学科教育为主的波莫纳文理学院,曾在2013福布斯大学排行榜高居第二
所以,文科并不是没用,而是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在这方面,中国的文科教育无疑是远远不足的。以至于中国社会绝大多数人对文科教育都存在偏见。而人们的观念需要慢慢扭转。
等人们的观念扭转过来了,教育资源也足够充分,且大学的自主招生权能被真正尊重,相信那个时候,文科偏才再也不会成为被“嫌弃”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