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所谓“美国家长”推娃,其实都是移民的中国家长自嗨

2019-04-02 12:46  阅读:6393 

作者:南桥

搜索“推娃”,360多万个搜索结果。

我一直不知道这个词是原创还是历史已久,为何会如此火爆?

那如果按照那位“美国家长”的说法,这么大老远的背井离乡跑出来,发觉跟国内一样,岂不崩溃?

现在贩卖焦虑的文章比比皆是 ,尤其和教育相关的焦虑,还篇篇大火。对于这个现象,我只想说:

庸俗的妈妈经是我们这个时代掺了味精的鸡汤,常流毒四方,增加社会焦虑,泼点冷水也好。

01

首先,且不论“推娃”不知从何时起变成了专有名词,“推娃”一说,就是一种非常粗线条的行为。

儿女的教育总是“要求”(demand)和“支持””的结合,由此构成permissive,authoritative/democratic,authoritarian,neglectful几种类型。

虽然这四种风格也有简化的倾向,但是比“推”/“不推”这种二元化讨论要丰富,且指导性强得多。

在四种风格里,各国家长都是有的。一般来说公认比较好的做法,是你要有高要求(high demand),也要高支持(high support)。

像虎妈家庭就是这样,夫妻俩都是高知,能提供极好的思维营养。没有水平的家长,无力支持,于是死命推推推,从怠惰让其进入挑战是可以的,但是超越了所谓的"最优发展区间“(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会造成反效果。

“推娃”是找不到孩子的动力所致,本为低效甚至无能的表现。

人总要为自己行为处事找意义,找说法,以求独自和解。不少看此文的家长就是这么教育孩子的,看人家“美国家长”都这么干,于是放心了,觉得自己做得没什么错,继续回去对娃吼。

但这种自我安慰是没有依据的:文中举的例子本来就是自己 —— 在美国的中国家长,另外就是俄罗斯家长,中国邻居家长,标题却说“美国妈妈”如何推娃,这就好比指着池塘里的几条鱼跟一群绵羊说:看,人家多么会游泳!

中国社区的家长们如何攀比,如何“推”娃,如何抢学区房倒是大有存在。

我们离开原来所在的城市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厌恶当地社区的教育攀比氛围。

这几年我常回国,发现国内不少中产父母思想境界已远超国外自以为是的爸妈。

受过良好教育的国内父母,尚有学习心态,思想有的还比较开放,能吸收新东西。

而从国内体制下出国的父母,自以为是,但骨子里又摆脱不了从前教育的模式。

在自由的环境下,思想中恶劣的一面会更加彰显。

过去自己的教育模式,总念念不忘,潜意识中希望将这些模式搬到美国。这么做制造自我封闭,也在恶化社会生态。

人若不预备好换个活法,当初就不要搬迁。

02

文章中提出的什么Talented and Gifted项目,文章作者称之为“天才班”。我们小孩都曾加入,进入此班所需的相关测试是学校能力测试(aptitude test)。

作为家长我们都不知道它何时发生,如何去推?

测试分能力测试和成就测试(achievement test)。理论上说,更可以改进的是后者。

另外,所谓T&G项目,并非是要培养拔尖,在很多地方是为了“丰富”(enrichment),所以也称Enrichment classes. 我们孩子参加这种班,根本不是学数理化用以提高成绩,而是让其接触到其他一些课堂上不上的内容。

若是为了提高考试成绩,这种强化可能还是反效率的:小孩需要缺课去上这种班,平时课程上的时间减少了,而且所学并非考试所需。

也有一些学校,把T&G 项目融入到平常课程之中,并不另行开课。无论是何种情形,都不是什么“天才班”。

文中父母只会推娃这一套教育方法,所以眼中看到的全是这样,于是拉别人垫背,说美国父母都这样。

课后打网球、游泳、钢琴这些,该文作者全都视为对上大学的准备。

诚然,大学若是考虑这些因素,是希望看到一个潜在的学生时间如何分配,通过什么活动丰富自己。绝不是文中家长说的导致类似于“高考加分”的结果。

家长让孩子参加这些活动,需取法乎上,培育他们的体魄或审美,不能本末倒置,视为新型的应试举措。

若为了“应试”而相互效仿,易造成千人一面,特色尽失,反让拣选的录取人员厌烦,不利于日后升学。

就像我儿子对网球感兴趣,我挡都挡不住,和上大学毛关系都没有。孩子表现出色的领域,比如音乐,我们大人一窍不通,这根本不是推出来的。

03

该作者还描述了大家如何高价买学区房的故事。

我自己来德克萨斯之前,也调查过这里的学区,我们郊区的某学区,成绩、排名都更好,但入学的多为有钱的白人。我们所在城区的学区更差,人员混杂,但课程和课后项目更多。

我们一家人后来咨询了当地人,包括一个曾在这里带孩子上学的中国妈妈。

这位妈妈非常有智慧,说你让小孩子去郊区白人的那种学校,周围人群单一,岂不乏味?另外孩子和他们毕竟不同,会受排斥,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从小让小孩接触不同种族,混杂一点,对他们的成长有利,以后总归要接触社会上的三教九流。

人活着不都是为了学习,学习是为了生活的。

04

文中再次引用虎妈的教育方法。

关于虎妈现象,希望大家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样的方法,在虎妈那里就是将门虎子,被人去学,搞不好画虎不成反类犬。

就像我在前文提到的,虎妈是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其犹太丈夫也不同凡响。父母本身博览群书,孩子在她这里有各种深层交流,他们给孩子管教严格,但也资源充沛。

可是不少家长只学会了对孩子河东狮吼。只管理不提供资源的人,就好比天天躲在路口查违章,但漫长的道路上不提供休息点和加油站。

教育本来就是资源和管理的不同组合。最理想的状况,是提供资源也提供管理,就好比人开车,必须有交通规则(管理),但也要有加油站(资源)。

05

推娃也是一种关系暴力。

娃们不可能总是对的,但相对于家长而言,他们总是弱势群体,没有办法对抗,愤懑于是转化为逆反,严重的会抑郁,甚至离家出走或是寻短见,这都是弱者的抵抗。

家长是强势的一群人,未成年人出于体力和文化传统,在父母前是弱势的一方。强势的人还要再强,让人无路可走,这不但不该是做父母应有的姿态,甚至可以说是做人缺德。

奉劝其他家长,别人在起哄推娃的时候,你去考虑什么动力可以让他们自我驱动。

姑且不说像特斯拉的马斯克那样,制造上天入地的新奇交通工具,好歹要从推板车进化到开机动车吧。

如果去信那些荒谬的推娃言论,只会在琢磨怎样让自己的板车推起来更顺手一些。

1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