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市精准扶贫攻坚现场推进会在我县召开;5个集镇29个试点中心村按照规划平稳实施;36个乡镇农村环境卫生整顿强力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深入人心,老百姓争相叫好;溪口、大椿、余塅3个乡镇9个行政村旧房拆除工作已完成91%,移民摇号分房率达到97.2%……我县城乡一体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整体搬迁效果显著
在去往溪口镇上庄村的40分钟车程里,除了正在拆除房屋的工人,已不见人烟。溪口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冬向记者介绍,围丘村、上庄村、榨下村和下庄村4个整体移民村目前已拆除953户1299栋旧屋,只剩34户53栋未拆除。“我的房子就是那栋,入住良瑞佳园后,我和其他8个村医一起,在良瑞佳园卫计服务中心继续为村民治病。”原溪口镇上庄村医生李寿云指着一处被拆的旧房废墟说。目前,9个整体移民搬迁试点村1772户2141栋房屋已拆除1620户1949栋,完成91%,其中5个村房屋已全部拆除。
随后,记者随李寿云来到良瑞佳园卫计服务中心,正在打点滴的原溪口镇榨下村村民程平华说:“原来在村里,有时生病找不到医生,现在好了,看病不用出小区。”居民刘冬凤原住大椿乡茶坑村,那时晚上除了看电视外没有一点活动,搬到良瑞佳园后,邻居比原来多了,每天傍晚跳广场舞、打太极拳,住得很开心。良瑞佳园小区是我县首个城乡一体化安置小区,社区成立以来,小区在配套设施上也在逐步完善,群众出行、购物、上学、就医都纳入社区管理,并且先后高标准建设了便民、社会管理、居家养老、议事、阅读和卫计等6个服务中心。
良瑞佳园C区22栋居民陈进良原先住在溪口镇上庄村,靠采药生存,不仅辛苦,挣得也不多,他在盐津铺子食品有限公司找到一份工作,月薪3000多元,且每月还有几天假。今年年初,40多家企业在良瑞佳园小区举办专场招聘会,70多名移民现场签订意向协议。同时,良瑞社区服务中心还建立就业服务窗口,对搬迁户家庭人口构成、就业需求、就业状况实行就业平台信息管理,做好对接,跟踪服务。
新村建设亮点纷呈
“看我家的小洋楼漂亮不?3层,300多个平方,还有个院子和小花园。”在路口乡中心村,已经入住的村民胡桂香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胡桂香原是路口村三组村民,房子在山岭上,且破旧不堪,去一趟路口集镇要花40多分钟。听说乡政府建设中心村,她第一时间购买了一栋。路口中心村是路口乡党委、政府2014年7月投资1100万元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的,有小别墅31栋,商品房68套,占地面积13000多平米,可入驻550余人。目前,正在装修或入住的移民户29户。“我的房子在胡桂香家旁边,今年6月开始装修,经常去她家咨询装修细节,现在和她老公成了好朋友,经常在一起喝茶聊天。”小塅村村民丁来福说。丁来福家原来只有一个邻居,有时他想下盘象棋都找不到人。现在20多户人家住在一起,他很高兴。
在上奉镇观前中心村,村民张春生正和装修工人商量房屋装修事宜。张春生告诉记者,观前中心村选址、交通、环境都很好,房子价钱便宜,质量可靠,在房子开建时他就定了一套。现在,他弟弟汇来5万元让他帮忙预定。观前中心村位于集镇新区,占地12亩,总投资1800万元,总建筑面积13986平方米。共有6栋80套住房,目前已有60多套被订购。
近年,我县根据《修水县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的要求,在空间布局上采取“五个层级”。构建以县城中心城区为核心、两个市级示范镇为副中心、4个县级示范镇为节点、28个一般集镇为补充、134个中心村为网格的城乡一体空间体系。今年,我县组织城乡一体化办公室、国土局、规划局、林业局等单位现场察看,研究论证可行性,使中心村成为人口集聚中心、公共服务中心和社会管理中心。目前,已初步确定了5个集镇和29个中心村,正在平整场地的中心村达8个,正在调规的中心村3个。
环境治理稳步推进
今年,我县集中开展农村“六乱”治理,按照“五年治理、三年攻坚、首年大见成效”的要求和“集中整治、疏堵结合、规范引导、强化监管”的思路,下发《修水县农村“六乱”集中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及6个子方案,县财政安排1200万元专项工作经费,在全县385个乡镇组织开展以房屋乱建、垃圾乱倒、污水乱排、杆线乱拉、土地乱挖、坟墓乱葬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六乱”集中治理活动。
4月以来,古市镇河桥村先后购买了260多个垃圾桶、1辆垃圾车,整理一个垃圾填埋场,聘请4个保洁员,并且建立《村规民约》,积极开展垃圾治理工作。“垃圾桶平均两户一个,垃圾车隔几天来收一次,这几个月河桥村环境卫生变化很大。”该村十九组村民樊梅芳说。
千亩莲叶碧连天,白荷点缀醉游人。黄港镇朗田村种有近千亩白莲,每年夏季,一望无际的白莲美景让人流连忘返。“现在村里更干净整洁了,没事去看看莲花,这种慢生活很惬意。”该村大学生村官冷小芳说。朗田村258户,1016人,自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以来,建设了一个垃圾填埋场,聘请了5个保洁员,购买了120个垃圾桶,环境变化有目共睹。“卫生环境好转后,来这赏莲的外地人比去年多了不少。”村民陈维党说。